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教育树立未成年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建议
提建议人:陈法荣等10名代表
少年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树立未成年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为陵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培养接班人的迫切需要。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相对于物质文明的建设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视己经滞后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西方文化的汹涌而至各种不健康的观念极大的冲击着未成年人的思想,而家长、学校重智轻德的观念由来己久,学校教育的高考指挥棒下不得不实质性地进行着应试教育。
一、我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很令人担忧,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政职能部门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围绕有关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全省以及陵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势不容乐观,据公安机关统计,2021年陵水公安机关抓获未成年人涉嫌违法和犯罪嫌疑人数占同年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总数的7.7%。2022年7月抓获未成年人涉嫌违法和犯罪嫌疑人数占同年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总数的10.3%,2021年以来陵水公安机关抓获的未成年违法犯罪嫌疑人年龄普遍在14至16岁之间,其中大部分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后无法对其追究刑事责任或执行治安处罚。调查中发现,近5年来陵水公安机关抓获的未成年违法犯罪嫌疑人中,90%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大部分为初中学历,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86%的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子女疏于管教、放纵溺爱,对其监护对象在16周岁前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采取放任态度。由此可见,未成年违法犯罪人数占比呈上升、低龄化趋势。特别是农村青少年犯罪率骤升,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发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它受社会经济转型期负面效应的影响、受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受互联网传播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影响、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受学校文化法治道德教育滞后未成年人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应下大力气齐抓共管齐心协力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教育。
二、原因和分析
未成年人正属于成长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黄金期,因未成年人因为身心发育还不够健全、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事态的判断还不够完善,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导致其发生不良行为甚至走向违法犯罪。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在目前快节奏、高风险、大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成绩,而很少从孩子的德治、法治角度予以重视;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如有的单亲家庭缺少父(母)爱,他们的孩子往往会自卑嬴弱,性格比较孤僻;有的家庭条件好,父母百依百顺,容易造成孩子娇生惯养,害怕困难;有的处于青春期敏感而躁动的未成年人时,会出现逆反心理、嫉妒心理;留守儿童容易成为心理孤儿,隔代长辈教育更是有心无力,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沟通能力,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往往加剧矛盾,适得其反。导致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儿童等困境未成年人沾染不良行为和嗜好。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在考试及升学的压力“指挥棒”下,学校过于注重成绩教育、高分教育、好学生教育,往往忽略了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教育,特别是部分学校对成绩不好的问题学生视而不见,没有进行提前干预、针对性心理教育和帮扶教育,造成问题学生学籍在校人长期不在校,处于长期逃学状态,变成家庭不管、学校不管、政府不管的“三不管学生”,游离在社会上,进而被不法分子引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和不良文化的侵蚀。随着家庭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到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不能自拔。在大众媒体和互联网平台上,各种文化信息使身心不成熟的未成年人难以抉择。网络游戏的暴力、色情化,电视节目娱乐化,对未成年人成长、人格形成产生一定的负面诱导,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学校周边水吧、休闲吧、台球厅场所经常容留未成年人吸烟、逃课、手机游戏,且容易成为未结交游手好闲青年的聚集区域,未成年人出入酒吧、KTV、网吧等场所屡禁不止。
(四)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和心智脆弱。如今孩子们成长的优良条件似乎前所未有,重应试轻素质的教育观念让未成年人成为特别缺乏锻炼和社会实践的一代,尤其是缺乏抗挫折训练和教育,导致孩子出现一点点心理危机就不能承受,常常因一时受到挫折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情绪,出现对人生和生命的错误看法,遇事太过偏激,抗压不足,加之受外界环境影响,走向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
(五)法律意识淡薄。厌学-逃学-辍学-流失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是大部分走向犯罪道路未成年人的行为轨迹。他们法律意识淡薄、是非辨别及自我掌控能力较差,相同的年龄、相似的成长环境、普遍存在的叛逆心理,使他们极易与社会不良人员产生共鸣,被不法分子利用、教唆参与盗窃等“来钱快,风险低”违法犯罪活动,抱团结伙进行共同犯罪。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少年儿童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未来和希望。我们要像爱护培育花朵那样呵护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把他们培养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合格接班人!”为贯彻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海南省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规定》等法律法规文件,个人提出以下建议,希望民政、教育、团县委、妇联等相关部门综合施策,形成合力加强我县未成年人和法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未成年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陵水的明天培养合格接班人。
(一)夯实家庭监护责任,创造良好、和睦、文明的家庭社区环境。一是加强家庭监护指导帮助。巩固和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宣传培训和健康教育力度,指导未成年人家庭和其他监护人切实履行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定义务;推动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登记,应当对当事人进行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家庭教育指导。二是推进家庭监护监督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对未成年人家庭监护情况开展摸排,通过社区组织督促指导监护人履行家庭监护职责;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对不履行监护职责,情节严重导致未成年人处于危困状态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并向相关部门报告;加大对未成年人违法婚姻的治理力度,防止未成年人早婚早育现象;政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时,应建立监护人失责追责机制,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三是发挥村居(社区)基层协同治理作用。动员组织社区各方力量参与“未成年人零犯罪零受害社区”创建活动,督促村居干部、网格员、社会工作者等对有逃学、吸烟、饮酒、暴力倾向等不良行为未成年人主动接触询问并进行引导教育,重要情况及时向社区、学校、公安机关报告;完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机制,加强社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矫正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对辍学等闲散未成年人的联系管理机制,依托综治中心构建以社区为单位的信息管理网络,分群体、分年龄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帮扶和服务管理;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站建设,对生活无着的流浪未成年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等进行关爱保护。
(二)建立健全教育体系,塑造育德为先的教育环境。一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法治教育,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加强青少年“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军训教育,推进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持续开展“两法一规”进校园,“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逐梦自贸港,学法我最潮”、模拟法庭等多样化“法治进校园”活动;选优配齐法治副校长,规范法治副校长选配、履职、考核工作机制。二是构建心理服务帮扶体系和专门教育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配齐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咨询室建设;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干预,组织一支专业化的未成年人心理咨询、干预、辅导服务团队,依托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站),对辍学闲散未成年人、生活无着的流浪未成年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单亲(离异)家庭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残疾未成年人等进行心理辅导和针对性帮教活动;加强一般学校问题学生的专门教育和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的专门矫治教育工作。三是压实控辍保学责任,压实相关责任部门控辍保学主体责任和具体责任,健全政府及有关部门、学校、家庭多方联控联保控辍保学机制;有效减少辍学、在册不在校、逃学逃宿等问题,不得违反规定开除、变相开除或“逼退”学生;建立控辍保学台账,建立“一人一案、分类处理、一日管理”制度,做到情况明、底数清,打通家长、学校、村(社区)、派出所信息通报渠道,防止学困生流落社会漏管失控,被不良社会分子教唆走向违法犯罪;做好未满十六周岁辍学学生劝返复学、职业教育工作。
(三)综合施策系统治理,构造齐抓共管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强未成年人成长社会环境治理,深入推进校园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格按规定距离及时清理中小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周边设置的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及烟(含电子烟)、酒、彩票销售网点,定期开展清查,严厉查处非法经营的书刊、音像摊点及网吧、电子游戏厅等场所和非法行医或性病治疗等业务为主的诊所,坚决查处销售恐怖、迷信、低俗、色情的玩具、文具、饰品和出版物的非法摊点,扫除学校周边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重点整治校园周边水吧、休闲吧、台球厅等场所容留未成年人吸烟、逃课、手机游戏等问题;构建未成年人成长社会环境治理联合执法机制,落实未成年人入住旅馆、宾馆、酒店的核查与报告制度,加大对住宿经营者为履行核查与报告制度,以及对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酒吧、网吧等场所违规接待未成年人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中小学生手机进校园管理,减少未成年学生遭受低级淫秽暴力文化侵蚀影响,保障未成年学生在校专心学习;二是大力推广问题学生和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帮扶工作机制。全面排查严重不良未成年人和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底数,建档立卡精准帮教。各级政法干警结合开展“平安进万家”“全警联系村居”等活动,协同团委、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走访本人、监护人、老师以及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探索建立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动态监测预警、分类救助机制,组织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教,做到不落一人;依托未成年人关爱工作站等,经常性开展普法教育和心理引导,帮助完成学业、掌握技能、增强法治观念、提升安全意识、养成良好习惯、织牢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护网”。